河南民权四胞胎后续报道

2006-08-01来源:http://www.owecn.com/
 
 
 
 
 
 
 
 
 
 
 
 
 
 
 
 
 
 
 
 
 
    2006年5月9日刊登的民权四胞胎孩子的事情后很多网友打电话询问四胞胎孩子的情况,同时也得到许多好心人的帮助。2006年6月1日,我接到河南大河报的首席记者路红的电话,得知他们知道民权四胞胎孩子的事情后,于2006年6月1日到达民权四胞胎孩子的家中,送去了六一国际儿童节的问候。同时他们也在密切关注着这四个可爱的小家伙。
 
 
 
 
 
 
 
 
 
 
 
 
 
 
 
 
 
 
 
 
 
    2006年6月5日再次接到大河报的首席记者路红的电话,得知这四个可爱的小家伙被郑州市康达幼儿园接收,孩子上幼儿园,同时还安排大人到幼儿园上班。

 
 
 
 
 
 
 
 
 
 
 
 
 
 
 
 
 
 
 
    一系列的好消息让我为之高兴,感谢好心网友对四个可爱小家伙的关注和帮助。感谢你们。四胞胎的妈妈黄红英哭着打来电话告诉我近来有很多好心人不留姓名的把汇款邮寄给他们,他们很感谢,感谢社会好心人对他们家的帮助,他们一定把四个孩子扶养成人,回报社会。

    以下是转自大河报对河南民权四胞胎的报道:
民权四胞胎生活窘困 面汤度日  首席记者路红    来源于:河南报业网 
  河南报业网讯   题记
    几天时间里,他们几乎每天都固定地吃这种饭――把水烧开,然后把面粉放进锅里搅拌均匀,当地叫甜汤。我问爷爷为什么给孩子用这么大的搪瓷碗,爷爷说原来用的瓷碗都被摔碎了,搪瓷碗不容易碎,而且价格便宜。每次吃饭,桌上都只有这一样菜。我趁他们不注意偷拿了一根,尝了一口,除了咸之外没有什么味道。后来奶奶告诉我,这是用胡萝卜放在盐水里面腌的咸菜。老四静静地坐在门口打点滴,不经意间我看到老四的小手很脏。我问孩子妈妈为什么不给4个孩子洗澡。“家里连一个洗澡的盆都没有……”  ――摘自“感恩中国”网站有关四胞胎的报道
  昨天,郑州街头欢乐弥漫,处处可见孩子欢乐的笑脸――六一儿童节,是快乐、无忧、童年的代名词。
  上午11点,记者踏进了民权县林七乡焦庄村。2002年9月29日,该村农妇黄红英在郑州早产生下“一龙三凤”四胞胎。六一节前夕,几位热心读者打来电话,说在“感恩中国”网站上看到了有关四胞胎近况的报道,难过得直掉泪。读者们想知道,3年多过去了,他们生活得怎样?
 
 
 
 
 
 
 
 
 
 
 
一龙三凤的四胞胎眼中充满渴望 记者张鸿飞摄
   场景之头一回过六一节
   焦庄村在离民权县城东北约30公里的林七乡。在焦庄村的大街上,我们和四胞胎不期而遇。小脸像花猫,小手黑黢黢,衣服脏得看不出颜色……4个“小土猴”正跟着妈妈黄红英在路边玩耍。孩子们小脚丫上没穿鞋,满地跑得欢。
  四胞胎的家院落不小,可光秃秃的,“生孩子时,啥都卖光了。院子里碗口粗的树都卖了。”黄红英显得很难为情。因为麦收,四胞胎的父亲徐伯领5月30日刚回到老家。见客人登门,他一脸憨厚的笑容,搓着双手不知该咋招呼。
  记者将同事们准备的六一节礼物拿了出来,毛绒玩具、小汽车、小零食……孩子们没有一个人敢伸手。“知不知道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孩子们好像没听懂,望着记者没反应。
  “拿着吧,谢谢阿姨!”朴实的黄红英再三说道,孩子们这才伸出小手,宝贝一般把玩具抱在怀里。“农村孩子,不知道啥是六一节。”黄红英说,“今儿,是孩子们头一回过六一节。”
  抱着玩具爬上了床,孩子们有了片刻安静。可老四徐晓路却一直黏着让妈妈抱。“这闺女生下来才2斤,好生病。刚刚挂了十几天水,老闹人。”黄红英说。她还拿出了一张欠条:徐家4个孩子,3年时间因生病已在乡医院欠下医药费4869元。
  “是黄红英家吗?”上午11点半,徐家又来了“客人”。
  踏进门的二人,是从天津驱车赶来的宋建忠和他的朋友王先生。他们说,一个从河南走出去的小伙子张仁杰在北京创办了一个公益网站“感恩中国”。正是从这个网站上,他们看到了有关四胞胎的报道。于是驱车千里特意选在六一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来看望孩子们。
  宋先生带来了一箱奶粉,他说想尽一点心意:让孩子多一点营养。“除了奶粉,你还得给孩子吃青菜。”面对宋先生的关心,黄红英很不好意思地回答:“俺这儿都是盐碱地,种菜不长。有时就买点红萝卜腌腌吃。要不就买点红糖,让孩子就汤喝。”因为同情一家人的处境,宋先生当场和黄红英签下了协议:长期供应4个孩子奶粉,每三个月送一次或寄钱来。
  场景之第一次开“洋荤”
  中午12点半了,宋先生的手提电脑吸引了几个小家伙。趁着孩子们围着电脑的片刻安静,黄红英赶紧到厨房给孩子们煮面汤,孩子的爷爷奶奶也过来帮忙烧火,往大锅台下填玉米秆。
  “家里没啥吃的,天天都是喝汤。”黄红英一边搅面汤一边说,要不是医院,她和四个孩子都没命了。可生孩子时欠下医院的6万多元钱,到现在一分钱也没还上,她和徐伯领商量过无数次想去医院谢人家,一是走不开,二是没脸去。“想起这事,她就哭。两眼快看不见了。”忙着烧火的孩子奶奶抹着泪说。
  有客人在家,孩子们爬上凳子抱下了红糖罐,使劲往碗里放糖。妈妈也不好拦住。大碗面汤下肚,孩子还是饿。宋先生执意要请孩子们“出去吃一顿”。
  上了车,徐伯领和黄红英脸都红红的,不知该说啥。四个孩子趴在车窗边,好奇地往四周看,不说话了。
  我们转了好几圈,终于在林七乡乡政府所在集市上选中了一家生意红火的小店。熬炒鸡块、蒜薹炒肉、烩豆腐、虎皮辣椒……几盘菜端上来,孩子们都怔住了,没人敢拿筷子。“这是啥呀?”吃下鸡块后,老三银路又吐了出来。黄红英说:孩子们很少吃肉,没吃过炒鸡。
  孩子们吃得很慢,很小心……半个小时过去了,四个孩子终于吃饱了。一直没咋动筷子的徐伯领和黄红英坚持要结账,被拦住了。他们让店主将剩余的菜都打了包,说要带回去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尝尝。
  记者要走了,黄红英偷偷拉着记者的手相求:月初,张仁杰给俺拍了照片。这半个月,湖南的、北京的,不少人给孩子寄来了钱。“我把地址都抄下来了,收完麦腾出手就让伯领给人家写封信。“你能不能先写写,替俺谢谢大家?”
 
 
 
 
 
 
 
 
 
 
 
 
妈妈不管,可以往面汤里多加点糖
 
 
 
 
 
 
 
 
 
 
 
 
第一次开“洋荤”,孩子吃得很认真
   发稿件时间:2006-06-02
郑州一家幼儿园愿意对其进行“全方位”资助  来源于:河南报业网             发稿件时间:2006年06月06日
   “孩子上幼儿园,大人到幼儿园上班!”昨天,四胞胎的妈妈黄红英在电话中充满欢喜和激动地对记者说:“郑州一家幼儿园要接俺全家到郑州。俺真不知道咋感谢大河报,感谢那么多的好心人!”
  当城里的孩子穿新衣、收礼物、吃大餐,幸福地欢度儿童节时,生活在民权县林七乡焦庄村的四胞胎却靠面汤果腹。(见本报6月2日A08版相关报道)报道刊发后,牵动了许
多读者的心。整整3天,本报新闻热线和记者的手机响个不停,许多人表示想资助四胞胎。
  “四胞胎我们包了”
  行动最迅速的是郑州市康达幼儿园园长张桂娥。这位曾获郑州“爱心妈妈”称号的教育工作者,边看报道边流泪,她让工作人员赶紧和记者联系:能不能让4个孩子来幼儿园就读?“我们包了,食宿、学费全免,孩子的父母可以在幼儿园工作,我们负责发工资。”
  最高兴的人是“感恩中国”网站的负责人张仁杰,因为是他最早在自己创建的关注和关心生活在底层的弱者的该网站上披露了四胞胎的窘困生活。看到本报对四胞胎的报道后,张仁杰第一时间将它链接到了该网站上,他想将这一消息告诉所有关注四胞胎命运的网友。
  “替俺谢谢好心人”
  在四胞胎家中采访时,焦庄村村支书杜兴立告诉记者,焦庄是个偏远的穷村子,村里人多地少。像徐伯领家,“一家6口人一亩七分地,咋够吃?3年多来,村里乡亲们都没少帮忙,可四个孩子要吃饭,要穿衣,而且经常生病,帮这些忙都解决不了他家的根本问题”。杜兴立说。
  黄红英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收完麦,俺一家就去郑州!你替俺谢谢所有的好心人。”□首席记者路红
 
相关链接:
四胞胎孩子的求助
http://www.owecn.com/help/20060812/20060812207.html
四胞胎孩子的来信
http://www.owecn.com/Visit/20060717/20060717166.html
黄红英:是我的孩子们投错了胎吗?

用户评论

换一张(不区分大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