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冰点人物:卑微的救助

2006-01-04来源:中国青年报冰点人物
  “我该对小杨丹的死负责,真的。”张仁杰喃喃自语道。他把头埋在手掌中,许久才缓缓抬起头来,眼眶是湿润的。“我真不该让她回河南。”
  杨丹是个8岁的小姑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一个月前,张仁杰在北京某大学门口见到和父母一起乞讨的杨丹,她的脸被冻得通红,看着让人心疼。张仁杰跟踪这一家子,穿过铁路路基,绕过几米长的垃圾堆,到了五道口城铁高架桥下。
  晚上,杨丹一家背倚高架桥桥墩,用捡来的废纸板围起一个小栅栏,席衣而卧。“不能让孩子活受罪。”张仁杰暗下决心。他一边答应为杨丹筹款治病,一边劝说杨丹一家先回到了河南老家:“北京的冬天毕竟太冷了,要是把孩子冻出病来咋办?”
  活动了一个月,一家慈善机构答应为小杨丹出钱治病,张仁杰正准备去河南接杨丹,却听到了杨丹病发身亡的噩耗。一连几天,他都陷在深深的自责里,“要是我不让她回去就好了,她可能就得救了”。
  2005年12月24日,西方人的平安夜。以“坚定的无神论者”自称的张仁杰,几天前就和清华大学学生爱心协会的段冰、曹恩祥商量好,来一次“平安夜送温暖”活动。
  晚上10时,估摸着乞丐们该回到露宿点了,三人背着碗装方便面和热水瓶,沿路寻访。每递上一碗冒着热气的方便面,张仁杰都说,赶紧回家吧,这里会把你冻坏的,没有钱我帮你买车票。有个乞丐已经睡着了,张仁杰在他身边放了三碗没拆封的方便面。
  大学生们管张仁杰叫“张记者”,而实际上,他并没有工作。2005年夏天,他建起了自己的个人网站———“感恩中国http://www.owecn.com  ”。
  他在背包和相机上,贴上了“感恩中国”的不干胶贴纸,就像电视台的话筒上装饰的台标那样。遇到真正的记者时,他也会毫不含糊地自我介绍说,我一个人,既是总编、摄影,又是编辑、记者,我们是同行!他有他的道理:网络也是媒体嘛。
  这个“光杆总编”这样介绍自己的生活:白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五道口附近,观察乞丐们的行踪,用那台二手数码相机拍下他们的生活,到了晚上,再逐个巡访乞丐们的落脚点,看看他们是否安睡。他常常等到夜里12点以后,去敲楼上朋友的房门,把网线插到人家的网络端口上,再回到自己的小屋,把拍摄的照片倒到那台二手电脑里,再更新网页———他没有钱装网络,只有等别人睡觉了,才能“蹭”网用。
  张仁杰对五道口地区的乞丐情况了如指掌。走在路上,他会忽然指着一个电话亭说,瞧,那里晚上住着一个老头儿;一会儿,他又指着一家商店门口说,这里前天新来了几个卖花的小孩。
  王雪萍,就是张仁杰在西苑菜市场发现的“小乞丐”。她两手像海豚的鳍一样翻在背后,两腿也因畸形无法站立,坐在一个安装了4个滑轮的木板上。王雪萍患有先天残疾,被父母遗弃,幸亏三个热心的老汉收养了她,并抚养了十几年。去年,70岁的大伯带小雪萍来北京,打听治病的法子,却被告知,至少得20万元才能治好。为了筹集治疗费,大伯带着小雪萍开始乞讨。
  他们很容易让人产生怜惜:大伯的腰不好,永远驼着背,头发全白,鼻子因为常年感冒流鼻涕,被捏得通红,眼珠泛着灰色,浑浊不清。他把绳子搭在肩头,另一头系着小雪萍坐着的木板。小雪萍一口一声叔叔阿姨,特别乖巧伶俐。

用户评论

换一张(不区分大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