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中国四年的感恩之旅!

记者 杨凤平2008-10-07来源:中国扶贫杂志

人物简单介绍:1984年12月生于安徽省六安一个农民家庭,12岁离家谋生,当过砖窑工、挖煤工,捡过垃圾,15岁时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就读武术学校,19岁从武校毕业后来京闯荡,2004年10月。第一份工作是某健身中心的健身教练。2005年初,为了帮助“海豚女孩”筹集医疗费,开设感恩中国博客。2005年7月,为了帮于奶奶找到家,辞掉工作,建立了感恩中国网站(www.owecn.com),并租了不足2平米,月租20元的小屋(现在涨到60元),成立了感恩中国办公室。2008年9月30号,张仁杰所租的小屋被房东拆迁重新盖楼,张仁杰和他的感恩中国网站将面临四处流浪...... 如今,他和他的“感恩中国”网站救助病残、流浪、贫困助学等弱势人群89000多人,捐助金额数亿元。其活动范围也早已超出北京、西部等偏远地区,“感恩中国”网站也成为大多数网友心目中名副其实的中国感恩门户网站和中国最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公益、纪实报道门户网站。

他觉得这些事情是应该做的,“这是我做人的一个底线,做人的一份良心。”“我的目的是什么?嗯…,我不知道。我只是想多帮一个是一个,让更多人关注他们。” 社会扶贫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扶贫的力量不断增大。改革开放30年,社会扶贫经历了重大的变迁。从刚开始的只有部门定点扶贫、对口扶贫,到半政府色彩的基金会的出现,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到各种独立的公益组织出现,如各种NGO组织,到由私营企业家据民政部门的统计,2007年全年,一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30多万人次,失学儿童300万,而我国现有的残障人数超过8000万,其中一半以上的人需要制度性救助。面对着疾病、贫穷、苦难,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身边出现了许多让我们感动的平凡人,如救助100多名失学儿童的丛飞,103个孩子的父亲北京光爱学校校长石青华等等,他们凭借着一颗热诚的心,用自己微薄得力量,救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行动称之为卑微的救助行动,把他们叫作草根慈善家。卑微的救助行动 2004年10月,一个小伙子随着人潮向北京火车站的出口走去,手中提着一个行李包。他有点兴奋,这是他头一次来北京。看着火车站前繁华的景象,他笑了起来。他决定要在这里闯出一番事业。凭着他良好的武术功底,第几天后,他成为这个健身中心的健身教练,月薪两千多,还能拉点私活,一个月下来四五千元。他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每天下班后,他骑着车经过五道口,看到流浪人老人翻垃圾桶,他便跳下车,去问个究竟。饿了给买吃的,冷了给衣服穿,这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尽管部分人认为这些人都是骗子。在他帮助流浪人和乞讨者的时候,曾经有路人上前劝说,提醒他不要上当,这些人大部分是骗子。刚开始他也害怕受骗,于是他跟踪他们,甚至长时间和他们相处。他发现绝大多数流浪人和乞丐都是遇到了过不去的坎,才落到这个地步。转眼冬天来临了,下班后,他先到清华大学学生爱心公益协会拿一捆好心人捐助的衣服他,沿街寻找流浪人和乞讨者的身影,将衣服送到他们手上。寒冬的夜晚,他又骑上叮当作响的破驴,到天桥底、马路边、公园里巡逻,看看他的兄弟朋友是否过得好。

2005年年底,他遇到了王雪萍。在他上班路上,经过路过西苑时,看到一个小女孩双手像海豚的鳍一样翻在背后,两腿畸形无法站立,坐在一个安装了4个滑轮的木板上,一个佝偻着背,满头白发的老人拉着她缓慢地前行,沿街乞讨。他习惯性的跳下车,走过去问个究竟。小雪萍,患有先天的肢体残疾,旁边的老人是她大伯,已经70多岁了。为了给小雪萍治病,大伯带着她到北京看病。医生说要治好小雪萍需要二十万,这对于大伯来说是天文数字。为了凑这笔治疗费,老人带着他开始乞讨。他为小雪萍的遭遇感到很难过。他回家翻出枕头底下的红色存折,这里面有2万多元,本来他有4万多元的,一年多来为了帮助哪些流浪人和乞丐度过难关,花掉了2万多元。但是这些钱远远不够小雪萍治病,他想求助媒体。他给小雪萍拍照片,配上文字,打印出来,在各个媒体和公益机构之间奔跑,可是他没有找到任何帮助。他感到自己如此的渺小。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同在北京打工的哥哥帮他开通了博客,把小雪萍的故事放到博客上,希望好心人能帮帮小雪萍。让他的意料不到的是,小雪萍的故事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和转载,大家纷纷为小雪萍捐资。一个月后,小雪萍得到了“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和网友们的捐款。2005年11月,小雪萍在北京东直门医院完成了脚部矫正手术。手术后醒过来,她一边叫疼,一边问叔叔来了没有。此时,泪水朦胧了张仁杰的眼睛。2006年4月25日,王雪萍第一次站立行走。救助王雪萍的事情,让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悟出:个人力量微薄,通过网络聚集更多人的力量才能帮助更多的人。自此以后,他开始通过博客和网站,把那些自己无力解决的求助者的图片,并且配上文字公布到网上。 2008年5月18日早上,离汶川大地震发生刚好一个星期,在北京海淀一亩园,一间贴着“感恩中国”红牌,不足2平米的出租屋内,他正忙碌着为前往绵阳做最后准备。昨天晚上他忙到很晚,一直在统计网友捐赠的物资,总值6000多万元。他想,这些物资可以帮助很多的人了。他的心情很沉重,担心刚采访过的那些人遇上什么危险。就在几天前,他才刚刚从绵阳市回到北京,没想到这么快又回去。从3月底到5月,他一直在北川、平武等寻找需要帮助的人群。不断上涨的伤亡数字很吓人。这次重返绵阳,他有两个目的,一是要走访一遍他曾经采访过的人,了解他们目前的状态;另外,寻找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一下飞机,他便冲进朋友开来的老吉普,赶往北川县城。昔日车水马龙的北川县城已变成了万人坑,他想哭,却流不出眼泪。第二天一早,他徒步进入深山中的青片乡,寻找那些他曾经熟悉的身影。20日凌晨,这片山区发生了6.4级余震,地动山摇,但他已经没力气跑了,一切听天由命吧。当他8月份回到北京时,他手上拿着沉甸甸的一份档案,记录着3000多个需要救助的灾民的情况。他这次提前回京,就是为了尽快落实手中名单的救助,因为名单中有很多孩子需要助学支助,不能拖太长的时间。 2006—2008年,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布了四川、西藏、新疆、云南、贵州、山西等地。通过他的采访,受到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春、夏、秋季,他奔跑于大山中,每天走访三四个家庭,一天没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情。曾经有某知名媒体的记者跟着他一起到绵阳的山区采访,最后实在受不了了,半途就走了,所以大多时候他都是孤独上路。通过他的采访,受到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放弃?他说:“我现在已经没办法停下来了,我的良心不允许。现在有那么多人关注感恩中国,那些捐赠者一直推着我前进,因为只要我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找出来,放到网上,他们就能得到帮助。我怎么能放弃呢!” 当冬天来临的时候,他就像一只候鸟,飞回北京过冬,在感恩中国办公室整理资料,把需要帮助的人的资料放到感恩中国网站上,寻找好心人的帮助。另外,他要找份兼职,为下一年自己的生活费做准备。他拒绝收任何人对他本人的资助。过去两年间,通过他的网站,获得民间救助的伤残病人有5600个人,3380多个孤儿获得了好心人的资助,得以重返校园。虽然说这样的一组数字,在这个庞大的群体里显得有点微不足道,但他说,只要帮助一个人,在他眼里就是一份很大的希望。正是因为他这份执着和无私,唤起了更多的人对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如今他也不再是一个人,在他身后还有600多万关注感恩中国、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爱心人士,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平民老百姓。有的捐10元、有的100元,他们用自己一份微小的力量托起了感恩中国网站上求助者的希望。每次,只要把需要帮助的人的故事放在感恩中国网站上,这些人很快就能得到救助。他曾在他的博客上这样写道:或许我们的帮助太卑微了,但是我们这样卑微的帮助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点点的安慰,哪怕是很微小的安慰我就满足了。我不是英雄他叫张仁杰,许多草根慈善家中的一个代表。1984年12月生于安徽省六安一个农民家庭,12岁离家谋生,当过砖窑工、挖煤工,捡过垃圾,15岁时在姜老师的帮助下就读武术学校,19岁从武校毕业后来京闯荡,那是2004年10月。第一份工作是某健身中心的健身教练。2005年初,为了帮助“海豚女孩”筹集医疗费,开设感恩中国博客。2005年7月,为了帮于奶奶找到家,辞掉工作,建立了感恩中国网站,并租了不足2平米,月租20元的小屋(现在涨到60元),成立了感恩中国办公室。网站成立后,他主要工作是帮助病残、流浪、乞讨者,以及贫穷孩子上学,自封感恩中国网站站长,网络记者,没有人给他派工作,也没有人给他发工资,用照相机,依靠着天生的那份冲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流浪者称他为兄弟,乞讨者称他为朋友。夜幕降临,他逐个巡访乞丐们的落脚点,看看他们是否安睡。在午夜时分,敲响朋友的房门,借用朋友的电脑,联络需要帮助的人,把他们的故事放到网站上,而他的全职工作就是帮助别人。他因为他无私的爱心行动,引起了各界关注,还通过网络感动了整个中国。感恩中国网站已经建立了3年,随着帮助的人越来越多,网站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作为站长的张仁杰开始被网友称为“老师”,还有部分人尊称他为“中国的英雄”。张仁杰说:“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什么英雄••••••  ”。

在网络上,有人建议把张仁杰称为“中国的良心”,给年少的张仁杰戴上这样的头衔似乎有点太过沉重。在法国,有一位叫阿贝•皮埃尔的老人,被国人称为“法国的良心”。他终其一生为穷人奔走呼喊,从1954年在收音机里为无家可归者发出愤怒的呼喊到他离开人世。阿贝的生活信条只有一个:唤醒社会良知,为穷人、为流浪汉、为被剥夺和被损害者寻求福利和救济。不一样的是,阿贝是法国的议员,张是中国十三亿草根中的一个。民间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中一个有益并且是必要的补充。张仁杰作为一个80年代后的青年,通过网络平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呼吁人人参与社会救助工作。他的事迹具有很强的划时代意义,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良心”。目的之追问对于他所做的一切,有人怀疑他的目的。有的网友曾经毫不掩饰地说:“张仁杰,你在做秀吧!”2006年过年的时候,凤凰卫视的记者问他,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面对镜头,沉默了5秒钟,摇摇头说:“不知道”。现在,有人再提他这个问题,他会很干脆地说:“不知道”。在张仁杰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这是做人的一份良心。他觉得给自己所做的一切冠上一个慈善或者扶贫的头衔没什么实质意义。他说:“也不知道自己在做慈善还是扶贫,也不知道扶贫或者慈善有什么具体的含义。”朋友会打趣地问他,“那你天天这么忙,到底在做些什么?”在他眼里,只想能踏踏实实做点事情。为了做这些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他每天忙得昏天暗地。为了尽快把求助信息放到网上,最近半个多月,他每天睡眠时间不到四小时,长期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能够肆无忌惮地大睡一觉,成了他最昂贵的奢望。从来没有人要求他做这些,但对于张仁杰来说,既然这个平台可以帮人,他认为自己有这个义务来帮助有需要的人。这是他做人的一个底线。虽然有人说他没工资,日子过得不好,但是他还是决定想踏踏实实地做十年,十年当中能让一些人得到一些温暖。有人对他所做的事情的意义产生质疑。世界上要救的人太多了,你救一个两个这样的人没有意义,撑死一年帮助16000个人,有什么意义呢?张仁杰的心态放得很平,他认为能帮一个是一个,能带动一个算一个,更重要地是带动更多地人参与。现在他确实也带动了很多人关注贫弱的人。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和谐。张仁杰对胡主席在十六大提出的“和谐社会”有自己的理解。张说,什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人的和谐,不要搞错了,而是你、我、他都和谐了。这不是很好吗?有人说我现在做的事情应该是由政府来做,但是我认为无论是扶贫也好、慈善也好,应该是人人参与,这样的力量才是最大的。不能单靠某一个组织,应该多元化。现在感恩中国不就是一种途径吗?感恩中国的救助能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个捐助过程的透明、公开。如果有人想捐款,首先将真实姓名、电话、地址或者工作单位及其报道标题、被捐助者姓名、捐助类型(捐款、捐物、或者其它)、准确数额,发电邮到感恩中国的邮箱,对不愿意公开的信息在电子邮件中注明,网站公布回访明细时会进行隐藏,并且进行备档。每个捐助信息都将在收到捐助者的电子邮件后的七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如果捐赠条件符合,那么捐赠者将会收到感恩中国发给来的关于被捐助者的信息。张仁杰会让资助者直接和被资助者联系,钱一分也不经过他的手。张仁杰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捐赠更加透明化,资助者知道自己的物资到哪里了,被资助者也知道是谁给他提供的帮助。感恩中国仅负责报道的相对真实性和后续跟踪报道,及其掌握捐助数额和捐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在《回访纪实》栏目里及时更新爱心捐助情况。同时,在被捐助者的报道最后一页用红色字样标注对其停止捐助。感恩中国还定了一个原则:将爱心均衡分配,多方参与。张仁杰希望被捐助者渡过难关后,能够自立自强地面对今后的生活。为了避免受捐助者依赖求助,让资源被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所分享。他会根据具体需要,在求助信息上标明具体需要的物资数量,捐赠者依此提供资助。感恩中国网站上没有附加任何的广告。这并不是因为网站吸引不来广告,要知道,该网站每天的浏览量是相当惊人的。张仁杰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求助者的利益最大化。他害怕一些网友看到网站上的广告,以为这是个商业运作的网站,而放弃捐助有需要的人,这是与他的良心相违背的。

用户评论

换一张(不区分大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