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中国四年的感恩之旅!

记者 杨凤平2008-10-07来源:中国扶贫杂志

承受之重

2007年的冬天,于奶奶的家还没有找到,每次到奶奶那,张仁杰都要掉着眼泪走,因为奶奶跟他吵着要回家:“哎呀大孙子来了,带我回家,带我回自己的家去”。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他心里很难受。于奶奶确实需要回家了,但是他却无法找到她的家。于奶奶的家还没有找到,而小杨丹也去世了,这让张仁杰陷入了更深的愧疚之中。杨丹有先天性心脏病,她和父母一直在北京乞讨,希望有一天可以凑足钱治病。张仁杰向媒体求援,希望呼吁更多的好心人来伸出援助之手;他还四处奔波,只要听说哪里有善心的人,他都会登门求助。然而,就在他终于给小杨丹凑足治病钱的时候,却得知孩子在前一天晚上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世。那天,张仁杰哭了。他的好兄弟,清华大学学生爱心公益协会副会长段冰说:“他跟我讲起小杨丹的故事,他把责任归于自己。”那天张仁杰非常难过,还喝了些酒,坐在小杨丹曾经流浪乞讨的地方哭得很伤心。杨丹去世了,救助站的于奶奶还在盼着回家,张仁杰陷入了深深的失望中,他说:“太卑微了,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连一个孩子我都救不了,我当时觉得自己很失败,也很绝望。因为我觉得他们那种渴望的眼神,在等着我给他们创造机会,但最终我什么也做不成,什么都没有。” 张仁杰没有放弃。他想到办个网站,利用网络的力量,为需要救助的人们呼吁,让全社会的好心人都能加入到他的行列中。他从旧货市场上淘了台三百块钱的电脑,网站正式运营了,取名“感恩中国”。张仁杰说:我觉得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都要懂得回报,回报就是一种感恩,每个人都要有知恩感恩的心,我是中国人,我所做的就是感恩中国。这几年走下来,在最为困难的时候,张仁杰还能咬着牙挺过来。他总觉得是那些捐赠者一直在后面推着他,让他不断前进。 “是这些千千万万好心的捐助者,他们在那里推着我,推我走到今天的”,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眼睛红了。每次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他心里都会很高兴,对捐助者充满着感激。但是他并不希望被捐助的人把他看作恩人,虽然在情理上是应该的。为了避开曾经得到过他帮助的人,他害怕看到他们见到恩人似的目光,专门开辟了一条避开所有人的小路,把原来5分钟的路程变成了10分钟。他说:“凭什么让他们来感谢我呢!没有这么多的好心人帮忙,说什么都是空的。应该感谢的是那些捐助者,没有他们的话,什么都是空的。没有捐助者,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写的每一个文字,所拍的每一张图片,都会变得苍白无力。” 从一个人到一个网站,下一步呢?感恩中国网站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大,来求助的人越来越多,张仁杰一个人还能支撑多久。这几年他奉献了所有的精力在这里,没有假日,没有娱乐,没有谈朋友的时间。他现在还年轻,可以晚点考虑成家。他父母才50多岁,还可以生活自理,不需要他操心。但是,他有一天还是要成家的,也会有自己的孩子,父母也会老,需要照顾。那时候他还有精力做这些事情吗?很难说。感恩中国又将走向何方。这注定感恩中国目前的救助方式需要转变。张仁杰总结,自己一直这样做下去也是不对的,是在做自杀性的事情。虽然有的人说他的这种救助方式很好,但是他觉得也是不好的,也是被逼的,这个做法是很不科学的。事实上,张认为基金会是不错的方式,虽然部分人对我国的基金会有看法。我国自1981年7月28日成立第一个公募基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以来,由于内部资金管理存在不合理性,使得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力有所下降,有待进一步加强。他说:“国外的基金会运营得很好,是因为他的社会诚信度很高,我也有过把感恩中国做成基金的打算。”基金会作为一个机构,有一定的人事组织,有利于工作的分担。他并不赞同大家都像自己那样,把所有的东西都付出来。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不公平的。为了成立基金会的事情,他算了一笔帐:按八小时工作时间计算,目前他的工作量大概需要7个人才能完成。每人工资3000元,7个人,共需要21000元。租个办公室,随随便便就要7000往上,再加上日常办公开销,每月没有3万元基金会运用不下来。他心疼地说:“3万元已经够一些患残疾的小孩做手术了。”最后成立基金的事情没影了。深夜里,他仍然在电脑前孤身奋战。可是,谁也无法保证张的身体能像他的意志一样坚定。有人曾经问过他,坚持那么多年的秘诀是什么?张仁杰说,没什么秘诀,最大的秘诀就是把个人需求降到最低,减少自己出去挣钱的欲望。我们相信凭着他的个人能力,他现在也可以租每月2500的房子。但当他忙着挣钱,忙着还房租的时候,就没有心思做这些事情了。

最近,一篇题为《张仁杰:如果我死了感恩中国网站怎么办》的文章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文章中写道:自从地震发生到现在不管是独自一人爬山还是搭乘便车,看着因地震而引发的灾难并且随时还可能再次发生意外的场景时,我的脑中不时会涌出“如果我被飞石砸死了,感恩中国网站该怎么办?” 感恩中国网站的工作,从采访到网站的编辑和整理,都是由张仁杰一个人全部承担,工作量非常巨大。同时,三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包括捐赠者和被捐赠者。万一自己死了,他最担心的是助学的孩子怎么办。助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孩子每年的转学、升学的变动,都需要整理,还有网站上的爱心志愿者和需要帮扶的人之间的桥梁的搭建和维持。张仁杰的生命已经不仅仅属于他自己的。 “我希望在做十年,踏踏实实地把网站做好,踏踏实实地多跑,多跑一步路。通过感恩中国的平台,让有有需要的人得到帮助,也让孩子们能够上学。其实我还想替那些小人物呐喊几声,尽管我的声音很少,很微弱,但我还是希望能帮他们喊两声,把他们的心声、把他们的喜怒哀乐、把他们人生的冷暖表达出来。如果感恩中国,有一天没有影响力了,帮不了别人,我可能会很坦然的走开。我大不了从头再来,再跑到南京码头,再当一回码头工人。我想我会照样挺起来,我还是条汉子。”张仁杰说。通过他的行动和感恩中国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弱群体,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向贫弱的同胞伸出援手。这种影响力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被捐助者的身上,爱心被不断地扩大,唤起了更多人的爱心,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每到年末,张仁杰都会把照片拿出来翻一遍,每张都如数家珍。这是一个草根文化兴起的年代,中国的扶贫事业需要更多的草根慈善家,进一步走向民间化。正如张仁杰说的,扶贫事业并不是一个政府或者机构的事情。如果我们人人都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而不是冷漠的置之不理,哪怕每人帮助一个。人人迈一下步,我国的扶贫事业就会迈出一大步。

 

如果您想给贫困家庭提供帮助请您查看《感恩中国捐助需知》:

http://www.owecn.com/donation

 

如果您想给贫困学生提供帮助请查看《感恩中国助学纪实栏目》:

http://www.owecn.com/helpedu

 

如果您想了解感恩中国捐助模式,请查看《捐助解答》:
http://www.owecn.com/answers

  

如果您想了解感恩中国,请点击察看:

感恩中国视频报道:http://www.owecn.com/Video 

感恩中国文字报道:http://www.owecn.com/reports

用户评论

换一张(不区分大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