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感恩”的路上

2011-10-17来源:《关爱》杂志http://blog.goldeastpape
“感恩中国”网站开办至今7年了。7年里,张仁杰捐助过的病残、流浪、贫困儿童等弱势群体几万余人,足迹遍布众多贫困偏远地区。往返于北京和四川、贵州、安徽、甘肃等省市之间,张仁杰行走在“感恩”的路上没有一刻放慢自己艰苦跋涉的脚步,反而越走越快……
张仁杰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来做慈善,有人说他是“中国的良心”、“中国现代社会最可爱的人”。如今,“感恩中国”网站已成为大多数网友心目中名副其实的“中国最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公益门户网站”。
 
◆母亲善举:让他理解“感恩”的真正含义
1984年,张仁杰出生在安徽六安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全家靠种田为生。母亲心地善良,收养了不少被遗弃的孩子。这些孩子分流了母亲对张仁杰的关心和爱护,这曾让年幼的张仁杰十分不满。他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帮助这些不相干的人?
张仁杰上初一那年,张家为给一个收养来的孩子治疗突发疾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一天,母亲抱着收养来的孩子刚回到家里,张仁杰就急忙把母亲拉到了院子里,气愤地说,如果再不交学费老师就不让上学了。张母已经拿不出一分钱,用几乎是央求的口吻说:“孩子,你请求老师宽容一下,下学期妈一定把学费给你补上。”张仁杰望着床上熟睡的“姐姐”,长久积压的怨恨一下子爆发了,他冲母亲大喊:“下学期就毕业了!你们从来就没按时给过我学费,家里的钱全拿去给‘饭花子’……”他还没说完,母亲就一个巴掌扇了过去。张仁杰捂着脸,怨恨地盯了母亲好一会儿,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
张仁杰赌气出走到了邻村的一个亲戚家,在那里借住十来天后,他产生了去外面闯一闯的想法,并托亲戚捎话给母亲。就这样,13岁的张仁杰开始了他的“倔强之旅”,过起了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在张仁杰的记忆里,最艰难的是11岁那年的夏天,他来到了郑州,由于找不到活干,不得已和一群拾荒的老人一起去铁路沿线捡垃圾,晚上就睡在铁路旁的露天草地上……生活的艰辛让张仁杰渐渐理解了母亲的做法。
  2001年,14岁的张仁杰在郑州一个纯净水站做送水工,因为个性率真,平日里常帮人干些体力活,附近的居民都很喜欢他。一位名叫江涛的老人觉得张仁杰脑子聪明,身体素质也好,就这样干体力活实在可惜。他试探着问张仁杰愿不愿意学习武术,如果愿意自己可以出钱资助。重返学校是张仁杰不敢奢望的梦想,他高兴极了,在江老的帮助下,他走进了登封某武术学校的大门。此时,张仁杰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恩”这两个字的含义,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亲的善举。
2003年,从武术学校毕业的张仁杰只身来到北京,很快找到一份在健身中心做教练的工作,月薪2000多元。张仁杰在城乡接合部租了间房子,虽然生活依然窘迫,但回想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他觉得自己已经很幸福了。
 
◆北漂生活:“感恩中国”的创建纯属偶然
   早在2004年,在北京当起“北漂”一族时,他便时常带着数码相机进行拍摄,“当时我在北京一个健身中心当教练,每月能挣2000多元。每天路过五道口天桥,看到那里躺着很多流浪老人,我常拍他们,给他们钱,给他们衣服。”
其实,张仁杰的“救助史”从一个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仅在路边乞讨的小女孩开始。2005年5月29日,习惯早起的张仁杰在他住的附近北京市海淀区西苑菜市场早市上看到了正在乞讨的王雪萍和她大伯。
路人惟恐躲闪不及,因为小女孩的样子实在可怕,“两手像海豚的鳍一样翻在背后”,两腿因畸形无法站立,坐在一个安装了4个滑轮的木板上,歪着脖子一口一声叔叔阿姨,前头一个驮着背的老汉把系木板的绳子搭在肩头,老汉头发全白,鼻子因为常年感冒流鼻涕,被捏得通红,眼珠泛着灰色,浑浊不清。
曾是流浪儿、进过砖厂当童工、捡过垃圾的张仁杰对孤苦的人有着亲近之感,觉得他们很可怜,便上前了解,得知王雪萍有先天残疾,被父母遗弃后被三个好心的老汉收养,抚养了十几年。2005年,已经70岁的大伯带着王雪萍来北京治病,走进医院才知道,想治好这个孩子,至少要20万。为了筹集治疗费,年迈的大伯带着王雪萍开始在北京街头乞讨。听完故事,旁边就有人说,“别信他们,骗人的。”
换别人早不理了,张仁杰却开始一连几天,花时间跟在这一老一少身后,看他们沿路乞讨,“我看到人们怎么对待他们,看他们晚上住在哪里,看他们吃什么。我亲眼看见他们每天最多乞讨十多块钱,晚上相依为命睡在大桥底下。”张仁杰开始替他们盘算,“这样下去,就是不吃不喝,凑够这20万巨额手术费至少要50年!”
张仁杰想到了向媒体呼吁,他拍了王雪萍很多照片,跑了很多家媒体,没人搭理他,他哭了。哭完,他又把王雪萍的资料拿到很多网络媒体求助刊登,又都遭到了拒绝,绝望的他又一次止不住泪水。哭过后,答应过的事情该办还得办,他想到干脆自己办网站。尽管这个想法对当时并不懂网络的他是天方夜谭,但他还是联系了当时在温州电脑公司工作的兄弟,在兄弟的帮助下,张仁杰把自己的博客改成了个人网站并取名感恩中国网站。
张仁杰花三百元钱组装了一台二手电脑,上网所用的宽带则是靠路由器从在附近租房的大学生那儿蹭来,等到深夜别人不用了,他才开始用,再加上电脑老自动重启,他往往要花三倍的时间来完成一个任务,每晚他都要忙到凌晨三四点,但终于,他有了自己的“媒体”,王雪萍的事情摆在头条显要位置,他给网站取名“感恩中国”。
有艰苦而又诚心的付出,张仁杰得到了回报,在热心人的积极联络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为王雪萍提供了6万元的手术费用。2006年4月25日,王雪萍第一次能站立走路了。同年11月20日,在医院住院近一年的王雪萍和王老汉在张仁杰的护送下回到安徽老家。当地一所小学破例接纳15岁的雪萍入读小学一年级,并且减免了她的全部学费。当初资助雪萍完成手术的慈善机构也承诺,今后将继续为雪萍提供每个月600元的生活费。
张仁杰乐得好几天看到路灯都傻笑,他愿意帮助更多的人。他在自己的宿舍门口贴上了“感恩中国”的横幅,用月饼盒做了一个“感恩中国”的信箱,有了事业般的神圣感,此后,北京市海淀区的五道口附近便总能看到一个背着相机的年轻人。他总是跟在那些乞丐身边,不停地拍摄,跟他们聊天。

用户评论

换一张(不区分大小写)